第(2/3)页 他略一沉吟,谨慎答道:“父皇明鉴。儿臣亦知,朝廷政令,出了州府,到了县衙,再往下,便多有阻滞。” “乡间胥吏,多由地方大姓把持,税赋征收、徭役摊派、户籍管理,乃至民间诉讼,诸多事务,实则操于这些地方豪强与世家大族之手。” “朝廷命官,纵有经天纬地之才,若不得地方配合,亦难有作为。此确非一日之寒,乃数百载积弊。” 他这番话,点出了“皇权不下县”的实质困境,虽然没有直接说出这个后世的概括性词语,但意思已然表露无遗。 朝廷的统治力,在基层是依赖这些地方势力来延伸和实现的。 李世民微微颔首,对儿子能认识到这一层似乎并不意外。 他接过话头,语气沉缓了几分。 “不错。世家门阀,盘根错节数百年,其影响力早已深入乡野闾巷。” “他们掌控田亩,影响舆论,甚至一定程度上把持了地方人才的举荐。” “朕并非不知其弊,对于世家,操之过急,恐生变乱,动摇国本。” “然则,若听之任之,则皇权永受掣肘,政令难通,国将不国。” “故而,此事……需如烹小鲜,忌急火,忌骤冷,当以文火慢炖,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失其根本。” 李世民的语气很平静,但话语中透出的决心却异常坚定。 “朕要的,并非将崔、卢、郑、王这些高门大姓赶尽杀绝。那样做,于事无补,只会造成更大的权力真空和动荡。” “朕要的,是循序渐进,一点点剥离他们手中那些本不属于他们的权力,削弱他们在地方上一呼百应的影响力,将其彻底限制在应有的范围之内。” “最终,是要让这天下百姓,只知有朝廷,只遵律法,而不必再看某些姓氏的脸色行事。此乃百年大计,非一代之功可为。” 李承乾凝神静听,心中波澜起伏。 他微微额首。 他想起李逸尘曾提及的“长期博弈”与“系统性解决”,与父皇今日所言,竟有异曲同工之妙。 他深吸一口气,顺着李世民的思路说道:“父皇深谋远虑,儿臣受教。” “如此看来,欲从根本上消除世家之弊,关键在于两点:一在选官之途,需打破门第之见,使寒门英才亦有晋身之阶;二在教化之权,需让圣贤之道、朝廷律令,能直达黎庶,使百姓开蒙,不再唯地方耆老、宗族族长之言是从。” 他停顿了一下,见李世民目光鼓励,便继续道:“故而,儿臣以为,科举取士之制,当更为完善,扩大规模,严格考纪,确保公平。” “同时,官学之设,不应止于州府,若能逐步推及县学,乃至鼓励乡间设立蒙学,由朝廷提供部分资助或政策扶持,假以时日,必能逐渐改变士林风气。” “削弱世家对知识传承的垄断。唯有天下读书人多了,朝廷才能有源源不断、不囿于门第之见的人才可用,政令方能真正贯通上下。” 李世民转过身,看着侃侃而谈的儿子,眼中闪过一丝真正的讶异。 他没想到李承乾不仅能理解他所说的,还能进一步提出具体的方向,而且切中要害。 科举与教化,这确实是削除世家根基最正大光明,也最有效的手段。 看来,这半年多来,这个儿子确实长进了不少。 “你能想到此节,朕心甚慰。” 李世民微微颔首,语气中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缓和。 “科举与教化,确是根本。然此事亦急不得,需财力、需师资、需时日潜移默化。你既有此心,日后在辖制工部、乃至参与朝政时,当以此为目标,徐徐图之。” “儿臣谨记父皇教诲。” 李承乾躬身应道。 殿内的气氛,因这场关于国策的深入交谈,似乎不再如最初那般凝重。 然而,就在李承乾以为此次奏对即将结束之时,李世民却忽然踱回御案后。 似随意地拿起一份关于各地进贡药材的奏报,目光并未看向李承乾,仿佛只是随口一问。 “朕近日翻阅典籍,见前人多有提及丹鼎养生之术。高明,你东宫之中,博闻广识者众,可有人……对此道有所涉猎?” 李承乾心中猛地一跳。 丹药? 父皇为何突然问起这个? 他立刻想起史书上那些追求长生、服食丹药而戕害身体的帝王。 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语气带着几分急切地劝谏道:“父皇!丹鼎之术,多为方士妄言,金石酷烈,岂是人体所能承受?” “史鉴不远,秦皇汉武,晚年皆曾惑于此道,结果如何?儿臣恳请父皇,万不可轻信此等虚妄之言,当以龙体为重,以国事为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