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臣等……告退。-《贞观悍师:从教太子逆袭开始》


    第(1/3)页

    李逸尘走后,李承乾并未立刻休息。

    他命人重新点亮烛火,铺开纸张,将李逸尘所述关于应对高句丽的策略,分门别类,重新梳理书写。

    他写得很慢,力求条理清晰,言辞准确,既要展现出策略的狠辣与有效。

    又不能过于直白,需保留一份奏对时应有的含蓄与稳重。

    尤其是在“经济战”部分,他反复斟酌用词,将“毁国”、“毒计”等字眼替换为“疲敌之策”、“扰其根基”等更为官方和缓的表述。

    但核心逻辑未变。

    至于“奇兵”训练要则,他更是小心谨慎。

    只摘录了其中看似可行、不那般惊世骇俗的部分,如加强斥候特殊技能训练、选拔勇悍之士进行极端环境适应训练等。

    即便如此,当他写完搁笔,窗外天色已泛起鱼肚白。

    他揉了揉酸涩的眼睛,又仔细审阅了一遍奏稿,确认无误后,才小心收起。

    他并未感到疲惫,反而有一种即将摊牌的兴奋与紧张。

    辰时初,李承乾准时出现在两仪殿外。

    经内侍通传后,他深吸一口气,稳步走入殿内。

    李世民已端坐御案之后,下方左右,分别坐着长孙无忌、房玄龄、李勣、高士廉四位核心重臣。

    显然,皇帝正在与心腹商讨高句丽之事。

    “儿臣参见父皇。”李承乾依礼参拜。

    “平身。”李世民的声音听不出喜怒。

    “太子来得正好,朕与几位爱卿正在商议高句丽局势。你昨日言道需细细梳理,可有章程了?”

    “回父皇,儿臣已有所得,特来禀报。”

    李承乾从袖中取出奏稿。

    “讲。”李世民言简意赅。

    长孙无忌等人也将目光投向李承乾,带着审视与好奇。

    他们想知道,这位近来屡有惊人之举的太子,面对如此棘手的军国大事,会提出何等见解。

    李承乾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始阐述。

    他先从高句丽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分析起,提出或可秘密遣使,联络高建武旧部与新王高藏。

    许以承诺,挑动其内斗,分化瓦解泉盖苏文的势力。

    这一点,虽有些大胆,但尚在传统权谋范畴之内。

    长孙无忌与房玄龄微微颔首,表示此法可行,值得一试。

    接着,李承乾谈到工部革新,建议借此机会,集中匠作之力,大力改良攻城器械。

    以备将来可能发生的攻坚战,减少士卒伤亡。

    李勣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作为军方重臣,他深知精良器械的重要性。

    前两点,虽显露出太子思虑的周详,但并未超出几位重臣的预料。

    然而,当李承乾话锋一转,开始阐述第三策时,殿内的气氛陡然变得凝滞。

    “其三,儿臣以为,除却战场争锋,或可辅以他策,疲敌扰敌,乱其根基。”

    “疲敌扰敌?”李世民重复了一遍这个略显陌生的词汇,眉头微挑。

    “正是。”李承乾稳住心神。

    “高句丽地瘠民贫,尤其辽东苦寒,盐、铁等物皆赖外来或自产粗劣之物。”

    “其国虽有些许存粮,然若支撑泉盖苏文大军长期对外征战,亦恐捉襟见肘。”

    他稍作停顿,观察了一下御案后父皇的神色。

    “我大唐可暗中引导,或通过可信之大商贾,以彼辈急需之物资——例如,雪花盐——以低价,换取其民间存粮。”

    此言一出,长孙无忌的眉头首先皱了起来。

    房玄龄抚须的手微微一顿。

    李勣眼中闪过一丝不解。

    高士廉则面露思索。

    以盐换粮?而且还是东宫的雪花盐。

    这听起来像是亏本买卖。

    李承乾不给他们过多思考的时间,紧接着抛出后续:

    “此为一举两得。其一,可借此获取部分粮秣。其二,亦是关键,可迅速抽空高句丽民间,尤其是其军队征集范围内的存粮根基!”

    “待其民间存粮锐减,粮价必然波动。此时,集中之粮垛在其境内焚毁。”

    “消息传开,必引恐慌。粮价升高,民心惶惶,泉盖苏文若再想强征军粮,必阻力重重,甚至激起民变!”

    “同时,可公开宣称,或借商贾之口散播,凡高句丽境内愿拨乱反正、反对泉盖苏文暴政者,我大唐愿以粮食、盐等必需之物资作为援助,换取其支持。”

    殿内陷入了一片死寂。

    落针可闻。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