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他觉得,这就是他贞观之治的成效,这就是他李世民作为天可汗的威望体现! 二百万贯,五年期,听起来似乎不少,但以他的威望,以大唐的国力,有何可惧? 他目光扫过群臣,最终落在了自从议定魏征身后事后便一直沉默不语的太子李承乾身上。 他存了一丝考校,或许也带着几分想让儿子见识一下自己决策之英明、威望之隆盛的心思。 “太子,对于发行新债之事,你有何见解?”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到了李承乾身上。 李承乾深吸一口气。 他不能眼睁睁看着父皇和这群重臣在盲目自信中,将朝廷好不容易恢复的信用再次置于险地。 他必须开口,哪怕会扫了父皇的兴,哪怕会引来非议。 他跛着脚,向前迈出一步,躬身行礼,声音清晰而沉稳。 “父皇明鉴万里,洞悉民心向背,儿臣钦佩不已。父皇天威,确为社稷之福,亦是贞观券得以行销之基。” 他先是恭敬地肯定了李世民的威望,随即话锋不着痕迹地一转。 “儿臣近日反复思量,深感父皇常教诲‘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之圣意。” “信用之道,如水载舟,既可托举社稷,亦需细水长流,方能历久弥坚。” “前番五十万贯贞观券,因高句丽战事消息流传,市面便生波澜,价格起伏,人心惶惶。” “此非朝廷无信,实乃民间对朝廷偿付能力,于特定情势下,心存疑虑之自然反应。” “幸赖父皇圣明,果断推行新式农具,此务实利民之政,令天下人亲眼目睹朝廷非止有征伐之威,更有生养之德,创新之能,组织调度之高效。” “亲眼所见,胜于千言万语。民心遂安,信心乃复,贞观券市价方得回稳攀升。” 他巧妙地将贞观券的稳定归功于李世民“圣明决断”推行了务实政策。 既维护了父皇的颜面,又点出了关键——信心的恢复源于实际能力的展示,而非空泛的威望。 李世民听着,示意太子继续。 他倒要看看,这个儿子能说出些什么新花样。 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也收敛了方才对发行新债的乐观,露出倾听之色。 太子近来的变化他们有所察觉,但如此系统地在朝堂上阐述社稷之理,尚属首次。 “然,此番信心之修复,来之不易。” 李承乾话锋一转,声音提高了几分。 “其根基,并非凭空而来。儿臣近日反复思量,观农具推广一事,偶有所得,或可解释其中关窍。” 他深吸一口气,仿佛要说出什么石破天惊的言论。 “儿臣以为,朝廷信用之厚薄,其深层根基之一,在于一国‘百工之业’是否兴盛,其分工协作之网是否畅通高效!” “百工之业?” 李世民眉头微蹙,这个词并不陌生,但从未有人将其与“朝廷信用”直接挂钩。 殿内众臣也大多露出疑惑神情。 “正是。”李承乾迎向父皇和众臣探询的目光。 开始了他从李逸尘那里学来的、经过自己消化的阐述。 “请容儿臣以此次推广之新式曲辕犁为例,略作剖析。” 他声音平稳,却带着一种抽丝剥茧的力量。 “此一农具,看似寻常,然其自无至有,直至分发至农户手中,牵扯之广,远超想象。” “其铁制犁铧,需上佳之铁。铁从何来?需矿工于深山开凿矿石。开矿需工具,需车辆运输,矿工自身需衣食住行。” “此便牵连到制造工具的工匠,提供运输的力夫,以及为其种植粮食的农夫,织造布匹的织女,建造屋舍的泥瓦匠。” 李承乾的声音不高,却像在众人面前展开了一幅庞大而精密的画卷。 “矿石运出,需经冶炼。需建高炉,此需懂得垒砌的工匠。” “需木炭为燃料,此需炭工砍树烧炭。” “需经验丰富的炉工掌控火候。冶炼出生铁,质脆,需再经铁匠千锤百炼,或炒炼成钢。” “锻打需砧台,需鼓风,需淬火……每一环节,皆需专精之人。” 他开始引入核心概念。 第(3/3)页